人物简介
杞梁(?-前550),春秋时齐国大夫。一作杞殖。齐庄公四年(前550年),先伐卫、晋,回师袭莒。他与华还率少数甲士夜出隧险,突击至城郊。莒君以重赂约和,他拒不接受,后在激战中被俘而死。传其妻孟姜哭夫十日,城墙为之倒塌。后人编造“孟姜女哭长城”故事,误其为万杞良或范杞梁、范喜良。
杞梁妻哭夫
《杞梁妻哭夫》自春秋产生以来,在民间口头广为流传,自唐朝以后,特别是鲁东南地区相当流行,至今不衰。使《杞梁妻哭夫》这一美丽的爱情故事,由鲁东南地区一带向全国各地传播开来。《孟姜女哭长城》--《杞梁妻哭夫》的传说是在莒国故城及周边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。
现将此传说的流传年代和传承情况做一简要概述:
齐庄公四年(公元前550年)齐国进攻莒国,齐国大将杞梁被莒俘获杀害。杞梁妻孟姜前往哭祭------(见《春秋左传正义》卷35)
战国时期,《孟子》中,引淳于髡的话说“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”;使《左传》中的史实“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”变成了“杞梁妻哭夫”。
西汉,刘向在《列女传》中,平添了“投淄水”的情节。杞梁妻的故事传至汉代,哭夫、崩城、投水已成系列。
东汉,王充的《论衡》、邯郸淳的《曹娥碑》进一步演义,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,并哭崩五丈。
西晋时期,崔豹的《古今注》继续夸大,说整个杞城“感之而颓”。杞梁妻的故事走出史实范围,成“三分实七分虚”的文学作品。
北魏,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引《琴操》文,认为杞梁妻哭崩的是莒城。
唐代,诗僧贯休的诗《杞梁妻》,变得面目全非。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秦代,把临淄的事搬到长城内外,把“城”嫁接到“长城”,再把“长城”直接定义为“秦长城”。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“孟姜女哭长城”的传说靠近。
宋代,《太平寰宇记》卷24载,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城。许多话本、说唱,广为流传,但基本延续了唐代的说法。
明代,大修长城,招致民怨沸腾。为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,老百姓改杞梁妻为“孟姜女”,改杞梁为“万喜梁”(或范喜梁),加入千里送寒衣等情节,创造出全新的“孟姜女哭长城”传说。
清光绪十年,在杞梁攻城殉难处(今莒城西南角,俗称七里门)立一石碑,上书“且于门”三个大字。
民国24年的《重修莒志》,记载了“且于门”以及《杞梁妻哭夫》的传说故事。
50年代,莒县一中语文教师,李殿思济南历城人,讲课时主张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城。
60年代至今,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先生,发表在《莒县文史资料》、《莒城史话》、《莒地旅游景点传说故事》等多篇文章认为,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城。